您现在的位置:遂平县 >> 遂平县特产 >> 诸葛亮的蜀道难

*字左右,字古文。阅读完毕大概5分钟。

西成高铁开通了,只用三个小时。如果丞相穿越到今天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心情啊。

马伯庸写过一本《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很久前买的kindle版,现在发现好像只有纸质版在售。如果乘坐西安-成都往返高铁,感觉这本书是必备的。相信会一遍遍摩挲当年的地图,重新回想今天。

放一篇旧文,一起再重温一遍诸葛亮的北伐吧。

三国于我,最囫囵吞枣的部分,应该就是地理。初中学历史,最喜欢看的是历史地图册,可是老师并不太讲,考试也基本都不涉及这些东西。不过我喜欢翻,后来历史地图册还被我装订成册,现在不知在何处。不过这种喜欢后来也就变成手懒,也有个原因是不知何处找好的地图。

前些天看马伯庸的《文化不苦旅:诸葛亮北伐之路》,重新燃起对诸葛亮北伐路线的兴趣。与当年相比,工具实在够多,百度卫星地图和谷歌地图交换使用,百度侧重在行政区划,谷歌里山河更清晰。这样对比着,跟着这本书又走了一遍北伐之路。即使做笔记,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故道、陇西大道还是只知大概。

山川地理,资料与想象外,还是应该深入其地,才能真正明白优秀军事家的匠心。不过在那之前可以先用资料与想象排除一些基本错误。

出的祁山与祁连不该混为一谈,这点翻开地图,一目了然,祁连山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群,祁连山滋养了河西四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可以说祁连山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沙漠连成一片,可能就不会有河西走廊。正是祁连山积雪、冰川形成的大河,滋养了北部重镇。在这里转引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段原话:

由黑河我想到了河西走廊的河流,是祁连山北坡流下来的一条条河流,养育了河西走廊的一个个绿洲和城市,而且是一条河流对应一座城市。从河西走廊的东面算起,石羊河对应着武威,金昌市对应着大西河,张掖市对应着黑河,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对应着北大河,玉门市对应着昌马河,敦煌市对应着党河。甚至是河流水量的大小而不是所辖的土地面积,决定了城市的规模。譬如因为黑河在这些河中水量最大,因此张掖也就成了河西走廊最大的城市。

祁连山在明人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是这样描述的:祁连山,在甘州卫(今张掖)西南百里。山甚高广,本名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也。汉元狩元年,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至祁连,斩首三万二百级。《西河旧事》: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郡界,产松柏五木,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冷,宜牧放,牛羊充肥,乳酪美好。故匈奴歌曰:夺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是也。今自张掖以西,其大山多以祁连名。

如果去过青海的童鞋就很清楚,张掖西南百里的祁连山最具体的指的是哪座山。祁连县现在青海,张掖为甘肃,而两者分界便是祁连山。却相离很近。这也是现在青海旅游线路,多是围绕青海湖后直接前往祁连,从祁连入张掖,走敦煌。

汉中

那祁山在哪?找祁山,就要先找甘肃的天水。天水古时为秦州,多被划为陕西。天水、宝鸡、西安这又是狭长的富饶的一段地方。他们的南边是秦岭。三国时属于诸葛亮那边的汉中,现在归陕西。他们都被秦岭隔断。如果非要想象的话,秦岭就像一条绿到近乎黑的一条粗线,还要用铅笔不断加粗。要翻越这漫长的山系,古人有几条道路,也就是之前我提到的那几条道——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故道、陇西大道。对于驻扎在汉中的诸葛亮来说,要北伐,只能在那几条道路里选,子午道最快捷,但是这就好比打地鼠,魏国那边的军队不是吃干饭的,尤其是越靠近西安,大部队驻扎越多,可能刚出头就被打死。何况西边天水宝鸡那几块儿都是魏国的。所以这条道,诸葛亮基本不走。往西边走,紧挨着的几条线路里骆谷道也是尴尬所在,快捷险峻,今天从西安到汉中的飞机线,沿着这条道飞行。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沿此路至汉中。

那诸葛亮走了哪几条?

最东边的被称为“子午道”,是汉中通往长安的最近道路;紧挨着子午道向西是“傥骆道”,又称骆谷道;傥骆道向西是“褒斜道”,从汉中通往眉县;褒斜道以西是“陈仓道”(又称故道),从汉中、凤县经散关通至宝鸡;陈仓道再往西,是“祁山道”(又称陇西道),从略阳、成县通礼县、天水。

这是三国时期益州、雍州的地图,翻自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点开可能看得清楚些。建议大家购买,或者在网络寻找高清版,比对着看诸葛亮北伐的文字,会一目了然。

三国志记载中,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军于沔阳,也就是今天的勉县。先是透露信息要走斜谷道取郿县,使赵云为疑军,据箕谷,曹魏的曹真大军拒之。结果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西走阳平关,至沮县也就是现在的略阳,然后继续下辩(今成县),西和县,到祁山(具体怎么走,基本应该是按照这一路的西汉水在往上走),到这里也就算真正走出了秦岭,再往北就是下邽,属于富饶的地段,就是天水城西南,渭水南岸,陇西非常重要的产麦基地。这个地名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会再次出现。这次北伐,开局良好,可惜马谡街亭惜败,挥泪斩马谡。

那一年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走散关,围陈仓。(看陈仓道)这一次有人分析,诸葛亮只是为了蜀汉联盟做的功课。一年里两次伤筋动骨,应该不是诸葛亮心中所想。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去攻打武都、阴平,扫除走陇西大道的障碍。

所以两年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还是走祁山。这是他二出祁山。按照史书中的说法,这次诸葛亮还联合了少数民族部属,当时曹魏正处于权力交接中,曹真有病,司马懿从荆州入朝,魏明帝派司马懿顶替曹真的位置,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司马懿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结果诸葛亮留下一部分和人打祁山,另一部分跑去上邽,就是那个盛产麦子的地方,割麦子去了。后来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卤城战,一个产盐的地方。这一段也就与三国演义接上了。诸葛亮想与之战,司马懿不想打这场仗。可是张郃非打。最后数度请战。最后司马懿让张颌出战,结果是: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次北伐的结局是: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三年后,诸葛亮应该察觉自己时日无多,并没有走他经营的祁山,而是从斜谷出,对于这次的路线也在司马懿算计中。祁山大战后,司马懿早就在天水那一块儿屯兵养马建兵工厂,诸葛亮自然不会再去撞枪口,只能不是陇西,而是陇东。“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诸葛亮选择了五丈原。

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

诸葛亮死后遗命葬在定军山,也是第一次出兵北伐的沔阳附近。

插播一句,在找诸葛亮的时候,看到后出师表,竟然曹操与祁连有一次关系: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不过明显也不是祁连山。胡三省考证应为河北磁县的祁山,三国志曹操那部分,关于建安九年的故事这样叙述: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未合,尚(人名)惧,遣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公不许,为围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击之。

这样看来,祁连与祁山真是阴魂不散的关系。

再插播一句褒斜道为代表的这些路线有多难走。曹操说褒斜道:南郑直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孔明给诸葛瑾抱怨: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堐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那故道里的大散关呢?看看著名的宝成铁路观音展线的示意图就知道啦。人类面对大自然展现的勇气真的让人震撼与佩服。从先秦就不断开路联通秦蜀的人就更了不起。真的看看一路从成都往上走的这些峡谷、关隘就明白啦。唯一遗憾的是这篇推文,全篇喊的都是蜀,其实还是该说汉的,毕竟克复中原,建的国号均为汉,而非蜀。

一脸认真地推荐中国国家地理这篇讲祁连山的文章,里面最后一段这样写的:祁连山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引来了宗教、送来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连山通过它造就和养育的冰川、河流与绿洲做垫脚石和桥梁,让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渡过了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与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据说张掖之名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手臂与身体相接处)”之意。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之臂,它为中国拽回了一个新疆。没有祁连山,就没有河西走廊;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了新疆。这就是祁连山的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这段话写的其实也是交通的意义。

古文观不止

《三国志》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此处省略千字,大家都会背的出师表)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幹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婴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