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消逝的风景——大口井
史建华
“江天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是描写乡村雪景中大口井的一首打油诗,形象而有趣。
过去,村庄不管大小,人口多少,至少会有一眼大口井。别看大口井其貌不扬,可它在乡亲们心目中的位置却举足轻重。因为,全村几百口人和上百头牲畜饮水、洗刷,要全靠这眼大口井。
老一辈人都知道,要想开挖出一口水旺、质好的大口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选址。一般要选在地势颇高、位置居中、干净、开阔的地方。正式动工之前,乡亲们还会请来风水先生,先是好烟好酒地招待,然后风水先生才煞有介事地实地“勘探”一番,以防挖坏了风水、动了龙脉,也防水势不旺;二是安全。挖井过程中,师傅们要边挖边加固井壁,谨防塌方伤人。
因为一般的大口井要挖七八米深,才能保证水源充足;三是装修。水井挖好后,讲究的乡村还会精心地“装修”一番,在井口周围铺上砖石硬化,有的还会砌上一圈栏杆。这样,经过十几天地折腾,一口漂亮、实用的大口井才正式完工。
拥有多少眼漂亮、气派的大口井,这可是关乎到一个村庄体面与否的大事,马虎不得。很多时候,有的人家甚至还把它作为娶媳妇、嫁闺女的一项重要筹码。记得当年邻村就是凭着耕地肥、牲口多、井水旺的条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媳妇不愁娶、闺女不愁嫁的“风水宝地”。由于大口井地处村庄中央,人畜取水都要集中于此,所以大口井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记忆中,我村大口井旁边还长着一棵高大的柳树,弯曲的虬枝上挂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村上的大会、小会,还有一些重要的活动,如说书、耍猴、卖针头线脑,都会在这里进行。乡亲们更是把这里当成是消磨时光、插科打诨的好场所。
每至茶余饭后、农闲歇晌时,乡亲们便自发地三三两两、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女人们端着大盆小盆的衣服来这里洗涮,男人们则是各取所好——有的摆起了象棋“龙门阵”,三人一班儿、两人一伙儿,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有的则是几个人围坐一堆儿,一边吸着手指头粗的劣质“喇叭头”,一边神吹海聊。
村上一位见过世面、当过援外队员的老工人,基本上每次都是谈天说地的主角。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他老是绘声绘色地讲苏联的飞机、大炮如何厉害,大鼻子苏军如何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虎视眈眈,“矛头针对我国”,形势如何如何地危急,常常吓得几个胆小的村民目瞪口呆,甚至上工干起活来也打不起精神,影响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因为这个缘故,老工人好像还受过大队治安主任的呵斥,给他扣的“帽子”是长苏修的气焰,灭贫下中农的威风,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吓得这位本分老实的老工人,好长时间不敢出门;孩子们则趁着不上学的空隙,在浓荫匝地的老柳树下尽情地玩耍,叨鸡、跳皮筋、打面包、推铁环,疯得不亦乐乎。
由于大口井位置居中,地势又高,所以,这里又成了“骂街”的首选之地。记得当年“骂街”最厉害的要数村西头的大牛婶。要说她的命也够苦的,二三十岁时没了丈夫,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熬日子。但是,孤儿寡母的大牛婶一家,在村里没谁敢欺负,因为,全村人都知道大牛婶的厉害。有一回,大牛婶家的菜园地里丢了两个冬瓜,这下可捅着了“马蜂窝”。
正值中午十分,各家老小都在房外的大树下吃午饭,大牛婶便爬上大口井边的台子上骂起街来:“全村的老少爷们注意啦,偷我家冬瓜的劣种王八蛋,可给我竖起驴耳朵听好了。是哪家大人偷的,男的吃了烂xx,女的吃了烂裤裆,生下的小孩儿没屁眼;是小孩儿偷的,全家吃了烂肚子、长脓疮······不想出门就被车撞着、鬼撵着的话,就趁晚上给我老老实实地送过来,不然的话,我天天骂你个杂种老鳖孙,叫你耳根子发烧,叫你喝口凉水就塞牙、放屁就砸脚后跟,老的小的不安生······飞沙走石、狗血喷头。
大牛婶骂得声音洪亮、妙语连珠,气势恢宏!就连树荫下乘凉的几条老狗,都竖起耳朵警惕起来。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老队长出面训斥,大牛婶才算罢休。不用说,大牛婶家丢的那两个冬瓜,当天晚上就物归原主了——你想,有谁能顶得住大牛婶那血淋淋的诅咒呀?
大口井里一年四季总是水气泱泱,从没有干涸过,并且冬暖夏凉。尤其是到了炎炎夏季,井水甘爽清冽,喝上一口,顿感暑热全消,畅快淋漓。尤其是刚出锅的手擀捞面条,再经过刚打上来的井水地“凉拔”,立马会变得爽滑劲道。有一年的“三夏”麦忙季节,村里没出过三门四户的大老黑,中午放工到家,老婆给他做的就是这样的鸡蛋臊子蒜面条,又饥又渴的老黑一口气喝了三大碗,并连连慨叹:毛主席他老人家天天就喝这么好喝的鸡蛋臊子蒜面条吧······
如今,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来水都已通到家家户户的厨房里,昔日盛极一时的大口井,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并逐渐销声匿迹。前不久回老家,看到村中央的那口曾经滋润过几代人的老井,早已被垃圾淹没,旁边的那棵见证过上百年村庄变迁史的老柳树也已风烛残年,难觅当年的雄姿。
每每念及于此,我都会怅然若失:恐怕再也见不到昔日大口井旁的热闹场景,再也喝不上大口井里那冬暖夏凉的甘甜井水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