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战略,先是中西部省份搞得有声有色,然后是东部沿海省份学习中西部。而作为东部经济、人口大省的山东,强省会的环境营造也已经是越来越浓郁。

01强省会之路

在区划调整上,济南近几年可谓捷报频传:

年1月,济南合并莱芜,山东17市变成16市。

年6月,济阳撤县划区。

年12月,章丘撤市划区。

在拢聚全省企业资源上,济南收获颇足: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或计划将总部搬迁到济南的企业有:恒丰银行、玲珑集团、岚桥集团、兖矿集团、泰鲁集团等。

在高校和科研上,济南更是毫不手软:

年6月,泰山医学院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整合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主校区在济南,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在和青岛竞争国家中心城市上,济南已经获得省里支持:

年9月25日,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孙来斌表示,持续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0月19日出版的《学习时报》中,山东省省长李干杰发表文章《服务国家战略奋力走在前列》再次强调: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2月5日,《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发布,其中建议:支持济南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济南领衔的省会经济圈也有扩大的意向:

9月24日,山东省成立省会经济圈(黄河流域)大数据联盟,包含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菏泽9个城市,目的是加快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

这是以省会经济圈名义召开的会议中,第一次纳入鲁南经济圈的城市(济宁、菏泽)。

02济南又迎来利好

如今济南的强省会之路又迎来重要一步。

我们都知道,济南对德州的齐河渴望已久,并频频抛出橄榄枝。但以往都是济南“单相思”,现在终于等到了德州的回应。

12月21日,《德州日报》全文发布了12月17日德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该《建议》指出:德州市将积极主动对接济南规划政策,支持与济南毗连区域融入新版省会城市规划,并支持齐河、禹城、临邑打造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当然,支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并不代表着德州支持齐河等地划入济南,这是完全不同的定义。

济南想在区划调整上划入齐河县,德州却只是支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颇有点“济南想要一个西瓜,德州塞过来一个甜枣”的意思。

为什么济南对齐河这么“情有独钟”,而德州却不想放手呢?这源于齐河县的重要战略位置和大的经济体量。

一是齐河堵住了济南“大强美富通”之路。

我在《济南的困局!》一文中说过,济南市区南望泰山,北依黄河,被大山大河夹在中间,东西狭长,南北瘦小,市区饱和后,往外无地可扩。

往南是泰山,只能望山兴叹;东北方向是遥墙机场,由于机场净空限制,发展空间有限;东边的章丘和西南的长清倒有发展空间,但只能使济南市区更细更长,不利于城市发展;东南的莱芜不但山区多,更是隔着章丘这片不成熟的土地。

没办法,济南想要变大变强,只能向北跨过黄河来求发展。

济南核心市区紧邻黄河,过了黄河是济阳和德州市的齐河县。北边腹地辽阔,可属于济南的只有齐河县和黄河之间的一长溜,跨过这长长的一溜,才能到达真正属于济南的宽广的济阳区。

可以说,齐河堵住了济南向北发展的大门,使济南市区缺乏建设用地,以至于“泉城欧乐堡水上世界”“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这样带有鲜明济南特色的项目都建在了黄河西岸的齐河县。

二是齐河是一个GDP、人口大县。

齐河县年GDP是.8亿元,在德州11个区县中排第二位,位居10个县(市)之首,仅次于德城区,是德州第一经济大县。

齐河常住人口62.2万人,在德州11个区县中排第三位;齐河人均GDP元,位居德州市第二位。

合并这样一个大县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济南去年合并莱芜后GDP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如果再合并齐河,名次必然更进一步。

正是合并齐河有这么多的好处,济南才会这么热衷,德州才会这么不舍。

其实,关于“合并齐河”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早在年时,民盟山东省委就建议:调整行政区域规划,扩大济南的管辖面积和人口规模。德州市齐河县、滨州市邹平县、德州市禹城市与济南各方面的衔接越来越顺畅,三地划归济南更有利于做大做强省会城市。

我个人认为济南合并齐河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目前来看只是时间问题。背后的原因,正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模式得到国家认可,山东也推出了省会经济圈,做大做强济南、提高济南省会首位度的步伐已是越来越紧凑。

综上,济南在拢聚全省资源、做大做强省会的路上已越走越远,作为山东的双子星,青岛在这方面的表现明显不如济南耀眼。毕竟,青岛只是一个计划单列市,在和省会争夺省内资源时天生处于劣势。

03青岛应该怎么应对

青岛要想做大做强,唯有学习深圳,与济南错位发展,争夺全国的政治资源,提高自己的权重,才能不像宁波、大连那样在和省会的竞争中落败。

青岛应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青岛是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港是世界10大港口,山东港又落户青岛,青岛的4F新机场也将要运营,青岛与日韩距离较近,RCEP已经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正在路上,山东自贸区大部分落到青岛,上合示范区落户胶州,青岛发展对外经济有先天优势,这一点是济南无法竞争的。

青岛要加快吸引人才、人口。我以前的文章说过,青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急需年轻人口来改善人口结构,而另一方面,山东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出第一大省,山东的人口红利日益狭窄。青岛、济南在全国的存在感不强,很难吸引到省外的人口,只能在省内使劲。济南看清了现实,落实“零门槛”落户政策已经有大半年,青岛还需进一步放开。

青岛要加快改善经济结构。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青岛、济南都是试点城市。这几年,青岛在全国的GDP排名在下降,济南却在上升,青岛、济南的GDP差距也在缩小。可以说,青岛、济南谁先在经济上“洗髓换骨”,谁就能成为未来山东经济发展的“扛把子”。青岛这几年加大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力度,这个方向不错,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青岛要加大胶东一体化的力度。山东实施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战略,可谓是对青岛、济南划分了“地盘”。胶东经济圈里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都是山东东部富裕城市,经济底子好,这是青岛这个领头城市的优势;可越是有实力的城市,在一体化之路上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大,这就很是考验青岛的组织、协调能力。

青岛应进一步加大对本地高校的支持力度。前几年,青岛引进了很多大学,但建研究院的多,建分校的少,真正把科研力量、师生资源放在青岛的大学找不到几个。青岛出力、出钱、出地,换不来多少真心的投入,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青岛本地有中国海洋大学这一高校,中国石油大学这一大学,可海大是的底子,石油大基本是的底子,后面还有一堆青大、青岛科大、山东科大等省属高校有待发展,若是青岛把有限的资源放在这些本地高校上,我想效果会大于那些引进的研究院。

唯有如此,青岛才能在日益剧烈的强省会战略下脱颖而出。

山东省内的资源并不足以支撑两个顶尖大城市,青岛与济南错位发展,有些资源向省内争取,有些资源向全国抢夺,这才是青岛未来最好的存世之法。这就如,深圳和广州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