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东缘。躬耕于此的人们,曾经把这片山脚下的原野视为天下至中。
如今,嵯峨巨石依然层层堆叠,傲然出尘的姿态,驻马店市遂平县就位于嵖岈山脚下。
历史
“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之于棠溪氏。本房子国,以封吴,故曰吴房。”这是《读史方舆纪要》中对于这座古城的记载。
吴房,正是遂平在春秋时期的称谓。汉朝置吴房县。南北朝时,北魏置遂宁县。然而,这座因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成为诸侯封地的城市,却经历过多次几近倾覆的命运。
据《旧唐书》记载,唐宪宗年间,朝廷突然下令在棠溪冶铁城斩杀工匠,这座城镇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而这个事件的起因与遂平之名的由来有关。
公元年,唐宪宗平定淮西叛乱,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意。亲自下诏“改蔡州吴房县为遂平县,移置于文成栅南,新城内。”自此,“遂平”得以定名。
然而,却有大臣提出,这场叛乱与当地制造的大量铁制兵器不无关联。矿产丰富,冶炼技术极高的棠溪冶铁城被视为心腹之患。
于是,唐宪宗下令将当时部分隶属遂平县的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并在此大批斩杀工匠。
带有美好寓意的地名,并没有为这片土地带来长久的平安。在此后一千余年的岁月里,遂平县又屡次遭遇战争与天灾,最严重时遂平人伤亡近半。
千余年烈火与风雪淬炼,未曾弯折嵖岈山的脊梁。这座地标性的山峦曾经陪伴一代代遂平人度过了苦寒与饥馑得长夜,踏上了迎接发展的路途。
民俗
嵖岈山下最热闹的表演当属遂平大铜器。与很多传统打击乐不同,遂平大铜器的表演配器尤为粗犷而豪迈。
震彻山谷的声响已经在嵖岈山下回荡了千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年)农历十月的嵖岈山下,唐将李愬带领一队士兵冒着风雪前进。三年前,淮西节度使之子吴元济在此反叛朝廷,唐宪宗屡次派兵,却迟迟难以攻克。此次李愬带兵借着风雪的掩护长驱直入,直到攻破了敌人的城池,毫无防备的叛军首领才发现,围剿的军队早已兵临城下,被迫束手就擒。
李愬就此一战成名,蔡州之战成为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典故,大铜器在遂平乡间一直保留着完整的曲牌和演出样态。蔡州一役是嵖岈山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特色物产
据《史记》记载“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棠溪宝剑在历代铸剑师的心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嵖岈山周围已经探明的优质磁铁矿资源十分丰富,矿石中的铁含量高达80%。山间洞穴则成为了古人就地取材,冶炼兵器的绝佳场所。不难想象,这些貌不惊人的夯土痕迹,曾经炉火熊熊。工匠们经过高温烧熔,去除矿石中的杂质,再反复捶打铸造外形,淬火打磨提升品质。
不知曾有多少名震四方的宝剑就在这里横空出世。然而,唐朝中晚期,棠溪冶铁城的工匠却被屠杀殆尽。棠溪宝剑的铸造工艺因此失传。现在的棠溪人经过不断地寻找和研究终于又恢复了棠溪宝剑的制作技艺。
年,采用古法铸造的棠溪剑被命名为国威剑。棠溪宝剑象征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荣光与磨难,坚如磐石,百折不挠。
名人
年,开封大相国寺永乐戏院旧址豫声剧院在锣鼓声中开始了公演。从剧场设施、剧团管理到文化教育,豫声剧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这个剧院的创办者就是让京剧大师梅兰芳极为赞赏的豫剧改革先驱樊粹庭。
樊粹庭,年出生于遂平潘庄,在父亲的督促下,樊粹庭14岁便考入当时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也就是现在河南大学的前身。在校期间,他一直热心于戏曲的排演与研究。
年,樊粹庭取醒狮怒吼,抗击外辱之意,将豫声剧院正式更名为“狮吼剧团”。
抗战题材与传统戏曲的结合,充分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狮吼剧团”让原本流行于河南的豫剧,在三秦文化起源的西安犹如一声狮吼名动八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樊粹庭致力于豫剧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始终将传统戏曲的创作时代精神相结合。
年,梅兰芳去西安演出时,曾经特地拜访樊粹庭,交流戏曲心得。樊粹庭的创作也让粤剧表演大师常香玉十分敬重。
常香玉晚年谈起樊粹庭的时候说道:“他的这种精神——把豫剧艺术和自己整个生命永远联结在一起的精神给了我很大影响。”
对于这位戏曲大师来说,在西安的岁月凝聚着他最赤忱的情怀,而来自故乡山川的曲调,终其一生,不曾忘却。
西游文化
在今天的嵖岈山风景区入口,一组富有特色的雕塑为往来游客解读着这座大山与古典名著《西游记》之间的深厚渊源。
年,遂平人张保安在嵖岈山拍摄的大量照片引起了《西游记》剧组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