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702/4648924.html

「本文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驻村帮扶干部、科技特派员……在中原大地上,有一批拥有新知识、掌握新计划、带来新思路的新农人,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逐梦田园。年河南两会,映象网将推出《我是新农人》系列稿件,看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新力量,探访如今乡村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映象网记者陈伟然

“多亏看了司老师的直播,保住了我的果树。”说起今年的暴雨,驻马店遂平县果农王林山至今仍记忆犹新,而在暴雨后,由于采用了正确的“抢救”方式,不仅保住了他所种植的十几亩梨树,更保住了他今年的收成。

王林山口中的“司老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瓜类栽培研究中心副主任司鹏,年2月,司鹏带领团队开始研究短视频及直播,用直播等方式“云端”为果农们进行线上答题解惑,帮助他们的解决技术难题。

10年“老树”让他找到研究方向

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司鹏就进入了果树研究所任职,大学学习生物科学的他,被分配至研究果树营养专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不同让司鹏只能在日常工作中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白天他跟着“师父”们在田间地头里埋头苦学,到了晚上就窝在宿舍里看书学习,“那个时候只希望自己能尽快跟上大家的脚步,别掉队。”

(司鹏(左)在指导果农种植管理(资料图))

不久之后,司鹏被研究所指派到新乡七里营镇进行技术帮扶,第一次下乡帮扶的他,在这里遇见了一个让他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我在下乡帮扶时,遇到一个老人,他是当地的一个葡萄种植户,70多岁了却还是在田间地头工作。”司鹏说,虽然他早已记不清楚老人的名字,但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却像个“小学生”一样,拉着他一直问果树种植技术,这不禁勾起了司鹏的好奇心。

在一番询问后司鹏得知,老人之所以这么大年龄还在“工作”,只因他的儿子嫌干农活又苦又累,不愿在家种地就外出打工去了,留下两个孙子需要抚养,老人就希望能从司鹏这里多学点技术,让自己的葡萄多产出几斤,为家里能多尽一份力。

老人还告诉司鹏,自己的种植管理一直很用心,该浇的水、该施的肥一次也没有落下过,而葡萄的产量却一直上不去,“我当时在老人的葡萄园里查看了很久,一直也找不到他产量不高的原因,直到我挖开了一棵12年老树的树根,才发现这棵老树虽然上面枝繁叶茂,但是他的根系却并不发达。”

“土壤中植物根系约占3%的体积。”这是司鹏当时刚刚在教科书里背下的公式,而对照这棵12年的老树,肉眼可见根系体积远远小于3%。带着这个疑问,司鹏回到了研究所,在经过无数次的根系挖掘后,他发现:许多产量不高的果树,都有“根系不发达”的通病。

在此之后,提高果树根系吸收能力,成为了司鹏的主要研究方向。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司鹏和他带领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一套专攻根系吸收的复合果树套餐肥,并被广泛应用。而这个研究不仅让司鹏有幸参加了9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更是让无数果农提高了果树产量,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农技员化身“网络主播”

近年来,随着主营水果的生鲜商超在各大城市的兴起,人们对水果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类目的水果,因为品质的不同导致价格更是天差地别。作为一名果树类的农技员,司鹏说:“果树种植其实是需要一定技术‘门槛’的,而种植果树又是一件十分繁琐枯燥的工作,这无形中劝退了许多年轻人。”

“在果树种植行业,甚至是整个农业,老龄化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司鹏认为,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留在田间地头,更多的是因为农技管理十分繁琐复杂,“特别是在果树类,品质越高的水果虽然价格越高,但是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种植者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怎么样才能让年轻人看到种果树可以很轻松?怎么样才能把种植技术传播给更多人?司鹏想起了这几年最火的“直播”。带着这个想法,司鹏带领着团队,开启了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直播之路,并在多家直播平台注册了名为“郑果施肥一家人”的账号,“之所以取这么个名字,一是因为我们是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账号,二来我们是给大家传播施肥技术的,而‘一家人’这个名字,十分接地气,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加入到果树种植的大家庭成为一家人。”

从技术员到主播,司鹏坦言开始特别不习惯,虽然讲课授课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对着镜头说话,还是让司鹏遇到了不小困难,“一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