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是千年古邑,从建置到今天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而第一次修志却是年前的明朝嘉靖15年,历明、清、民国9次修志,建国后修了两次,共计11次。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至今能看见的最早的版本是清朝时知县杨日升主修的康熙本。
东明县从建制到明朝一千六百余年,一直没有修志,其原因与东明县长期遭受河患,置废无常、迁移不定有关,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年)建置东昏县,新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更名为东明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又改为东昏县。三国魏黄初4年(公元年)东昏县撤销建制。到了宋元丰4年(公元年)再次设置东明县。金兴定2年(公元年),东明县府迁到了黄河北岸的东明集镇。年,县府又迁移到云台集(今在县府西黄河正中央)。11年后,县治废掉,到了明朝弘治3年(公元年)重设县治。
嘉靖版《东明县志》:
是东明县最早的县志,主修人是东明知县,河南陈留人高橡。高橡召集乡贤贡生二十余人,历时两个月采集编结而成。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照,编志人员广搜遍集,曾得到一本《宛亭史粹》已经漫漶不可辨识,参考价值并不大。嘉靖本《东明县志》今天已经失传,年东明知县储远升续修县志的时候曾经做过参考。
万历版《东明县志》:
明朝万历年间,东明县志共续修过两次,第一次的主修人是东明县知县常澄(陕西浦城人),万历进士。明万历27年(公元年)常澄感于旧志已经过去66年,户口变迁,赋役繁杂,方志当修。且旧志的缺点就是重古薄今,违背修志规律,所以他决定重修县志。这次编纂的主笔是县邑孝廉张诣和杨琳,后来又感到人手不足,又请来了痒生袁生辈。县志编好后,常澄又请当时的廷尉刘心田先生进行把关阅审。这次编修的《东明县志》同样已轶失,最后一次出现是道光年间的漆阳书院书目中,可惜漆阳书院毁于黄河水中。
万历年间第二次修志是知县李遇知(陕西洋县人)主修,修于明万历40年(公元年)。这次重修距上次重修仅仅13年时间。李遇知在本邑找了一个姓李的和一个姓陈的两个学究主持编修。这次编纂的县志亦失传。
天启版《东明县志》:
明天启3年(公元年)东明知县张福臻(山东高密人)。编纂时间很短,估计只有1个月左右,已散失。
顺治版《东明县志》:
山西乐平人张学知时任东明知县,便主持了这次编修。顺治三年(年)7月初一,县志付梓出版。
康熙版《东明县志》:
这次续修的县志在中国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均有藏本。江苏地理研究所还有清末的手抄本。知县杨日升(江西新城人)主持编修。康熙十一年(公元年),由本县进士、时任清史司主事卢毓粹担纲,国学士袁公,痒生梁、景、董、段6个人组成编写小组。经过一年多的采辑、编纂于第二年付梓出版。这次编纂成书的《东明县志》共分八卷,洋洋大观,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乾隆版《东明县志》:
本次县志目前在全国多家图书馆都有收藏,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市、天津市、河北保定市、石家庄市藏有原刻本,山东省图书馆、大众日报社收有民国13年的铅印本。知县储元升(江苏宜兴人)主持编修,储元升是乾隆年间进士,知东明事。其实在储元升之前的雍正7年,就有编辑好的县志稿,不知为何原因一直未能刊刻。储元升在原稿的基础上,添加了近30年的史料加以修订。这次编写人员还有:贡生董荣官、吴鹏程、李钦郡,痒生范元福(雍正7年的旧稿组织编写的知县是周承濂)等,于年8月初纂辑而成。纂辑成书的《东明县志》分6本8卷,分别是:舆地、建置、田赋、官职、选举、人物、杂志、艺文。但是县志纂修好以后,却没有出版的费用,本县贡生、武邑县司训张复振解职归家听说之后,就将自己多年积攒的供奉捐献出来,《东明县志》才得以印刷成书。
宣统版《东明县志》:
这次修志跟以往不同,以往都是官修,这次是首次民间个人修志。修志者李曾裕是东明县武邱(现属长垣)人,他自幼饱读诗书,十五岁考中秀才,当时的大名知府陈崇砥特别欣赏他的文章。光绪乙卯年(年)在河北保定考中举人,后来屡次晋京应举均不中。光绪戊戌年(年)选为教谕(县级文官,相当于副县级),因年已花甲,没有上任,整日在家养菊读书,怡然自乐。间有闲暇,就自行续修《东明县志》。正如李曾裕在序言中说:“不设局、不备员、不筹经费,搜世家之记载,征故老之传闻,访四方之遗迹,采同人(仁)之录送。”到年已经写出了一部分,当时东明知县朱佑保来到东明后,非常想续修县志,就发现了李曾裕已经写了一半,非常高兴地写下了序言。没有等到付梓东明又换了新的知县周保琛,周保琛同样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