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的村子里,有农业公司的人过来谈承包耕地,谈了很久也就谈成了一个“井”。
按“井”谈,几家共用一个抽地下水的井,一般一家三五亩地,都是连着片的,浇水的时候,通过抓阄决定先后顺序。
这样承包,方便种植灌溉。
老家一个村子是这样,更多的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很多。
某种意义上,似乎是在鼓励土地兼并,鼓励更多的种粮大户诞生,不论是公司、个人,还是村集体形式,有利于粮食的大规模种植。
人口在减少,在不可逆的减少。
在不久后的未来,真正种地的农民将变得越来越少,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一趋势已经形成了。
总有人问农民收入,农民怎么办?
增加每个人的土地种植面积,似乎不可能了;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似乎接近上限了;那就减少从事种地的农民数量吧!
(老家的耕地,已经好多年没有重新分配过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最近的政策是继续在原基础上延长承包期三十年)
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
农民变成了农民工,种地成了副业,而不是主业,甚至扔进地里几粒种子,能收就收,不能收就算,也不指着种地吃饭。
许多进城的农民还落户在了城市里,成了新城市人。
农村人口在减少,真正种地的农民在减少。
种粮大户,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些人在农村一辈子种地,正好有人不想种了,那就租过来自己种,渐渐的,种地越来越多了。
种地是薄利,种的多了才能赚钱。
一方面是政策的驱使:
土地的确权,包括宅基地与耕地,这是在为以后的全面流转打下了一个基础。
耕地的流转正在发生,宅基地还没有动静。
也不能说没有动静,现在的政策,在一些地方,是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然后有偿置换政府统一新盖的房子:楼房以及联排住宅。
这是目前的主流政策,但并没有全面铺开,效果也并不是特别好,农民不太满意。
急功近利是行不通的,事情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在国家层面,我相信是在有意推动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从道路的硬化(水泥和柏油路皆有)、天然气入户、自来水安装,网络、快递等等各个方面。
这是在既有的农村基础上做的改变,而不是退出宅基地的置换改变。
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选择试点,不断地尝试。
事实上,农村也确实改善了许多,但新的问题是医疗、教育、商业越发集中到了县城,那么就会有一个解决方案,即是合村并镇。
我刚才说退出宅基地,统一建房是在镇上,在镇周围,就是合村并居的一种具体形式,只是地方政府不太乐意花钱搞大的建设。
现在的农村基础建设已经很好了,然后,如果再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农民退出宅基地,拆掉现在正在住着的自建房,还要花钱去买政府新建的住宅,那么这样的住宅以及配套设施得是多么得好,才能让农民心甘情愿的放弃现在的一切?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新的问题中所涉及到的教育、医疗与商业,仅仅是应付的水平,那么是骗不了农民的,农民心中是有一杆秤的。
如果要搞得好一些,比现在更好,那是要花很多钱的,但有些地方政府似乎没钱,也没太多动力去做这个事情,总想着城市化,总想着赶农民进城,这个思路可能是有问题的。
总的来讲,国家在推动农村的改善,但各地情况皆有不同之处,不能千篇一律,只能因地制宜,否则好心就办了坏事。
地方上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也需要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
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宅基地和耕地的问题,相信会有更好方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