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811/4445449.html

大自然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存在,很多时候,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抗衡的,因此带来了无数的悲剧。

就算是科技飞速进步的现在,我们可以移山填海,也难以预测并抵御大自然的怒火,刚刚过去的河南水灾就是一个例子,在这次悲剧里,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深居内陆的河南却遭受了洪灾。

我们也要面对一个悲痛的事实,历史会不断重演,这也不是河南历史上第一次承受洪水所带来的灾害。

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里,河南驻马店在年8月爆发洪灾,这次灾害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2.6万同胞遇难,受灾人数达万人,造成的高达上百亿的经济损失。

暴雨溃堤

年8月份,在连日的暴雨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以及58座小型水库在数小时内相继溃堤。

水库内积蓄的57亿立方米的水化作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驻马店附近的十个县镇,连带着临近的许昌、周口、南阳都受灾严重,受灾人数达万,官方统计数据中的死亡人数为2.6万。这就是“75.8”溃堤事件,被称为世界第三大水灾。

当时担任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总结道,这是自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受灾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惨烈水灾,是我们水利工作中的悲痛教训。

“75.8”暴雨由三次大的降水组成,8月5日14时的第一场暴雨持续了10个小时,当时,该地区雨量站测出的日降雨为.1毫米,每小时降雨峰值为.8毫米,可是当地的水库按照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修建,预测收蓄的最大日降水量为毫米,所以,降雨区内的板桥水库水位极速上升到.9米,接近最高蓄水位。

第三场暴雨是最大的一场暴雨,当时已经是8月7日的12时,板桥水库附近地区的林庄6小时降雨毫米,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最大24小时雨量为毫米。

接连不断的降雨使板桥水库超负荷运作,河南省水利局总工程师陈惺评估局势,建议炸掉板桥水库的副泄洪道,尽快放水,避免溃堤,可是因为连日的暴雨切断了电话线路,当时板桥水库和外界失去联系,成为孤岛。

8月8日零点30分,集水面积平方公里的石漫滩水库率先垮坝,一个小时后,暴雨停止了,但板桥水库的大坝也不堪重负发生垮塌,水库内的水流涌出,5个小时后水库就见底了。

之后,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以及58座小型水库也步了后尘,相继溃堤,约8.1亿立方米的洪流奔袭而来,使村庄乡镇在波涛滚滚中毁于一旦。

洪流的浪涛高达10米,更可怕的是,板桥水库底海拔高度为米,其下游的遂平县城海拔高度仅为65米。

有了地势的帮助,洪水一小时就冲到了45里外的遂平,50吨的货运车厢被冲出5公里,落水者更是来不及逃离就被冲到几十里开外,京广铁路受到池鱼之灾,共有公里长的铁路被冲毁,中断运行长达18天。

惨烈结果

这次洪灾波及很广,河南省内29个县市、万亩农田都被淹没,其中万亩农田受到深度伤害,长时间内难以耕种。

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河南受灾民众有万人,约2.6万人不幸遇难,被洪水冲垮的房屋有万间,家畜有百万万头在洪水中被冲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上百亿之巨。

据亲历者回忆,洪水退去后,人畜的尸体随处可见,这些尸体在随后的烈日下腐烂,放出气体,使各地都笼罩着一层令人不寒而栗的雾,而漯河至信阳的公路两侧,密密麻麻的苍蝇趴在树枝上,活生生把大树给压弯了。

并且,洪水退去,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结束,洪水摧毁了农田,更带走了人们的口粮,造成了食物的短缺,受饥饿折磨的人们忘记了不能吃被洪水浸泡过食物的原则,因此造成食物中毒。

大水之后就是大疫,大量的尸体腐烂致使传染病流行,又夺走了一部分灾民的生命,很多人在家乡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前往外地讨生活。

背后原因

“75.8”暴雨引发严重洪灾的原因一是此处的“”号台风不按常理出牌,行踪成谜。一般台风都是在沿海登陆,很少有到达内陆还保有强大实力的例子。

可是“”号台风在内陆也释放了大量的能量,打破了人们的一贯认知,使我们猝不及防,二是缺乏预警,当时毕竟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气象科学没有发展成熟,缺乏经验,仍旧沿用那一套陈旧的模式,各地基层气象站的设备也没有跟上需求,造成观测手段落后。

而且,水库水坝的建立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各大水库建立后,人们自信石漫滩水库可以轻松驾驭5年一遇的洪水;板桥水库可以控制年一遇的洪水,碰上0年一遇的洪水也无需担心。

这听起来让人安心,但是人们忽略了这一套思路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所谓“千年一遇”洪水的数据都不是精准的,而是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里估算出来的。

于是等到年8月,暴雨来袭,这次的雨量比所谓的“千年一遇”涉及标准足足高出了一倍。

小结:

缅怀历史,是为了铭记教训,以此指导未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自然灾害终究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不过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和预见力也逐步上升。

也许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我们能精准地预知灾害,防御躲避灾害,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规避危险,使无数人幸福的生活不被打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46.html